阿特新闻

夏福宁的绘画伦理 | 幽灵的证人或半存在的供品

时间:2018年05月18日 作者: 来源:库艺术
 


展覽名稱:呼與吸——夏福寧藝術展
策展人:夏可君   張何之
學術主持:張維
展期:2018年5月20日-7月20日
開幕:2018年5月20日  下午16:30
主辦:虞山當代美術館
地點:江蘇常熟市李閘路90號九靈犀文化創園內

 
 
   很久以來,繪畫就不再提供觀看之物,技術時代的人類已經看得夠多了,在黑色繪畫拒絕世界之後,來到畫布上的事物越來越嚴苛,黑色的鈍器擊碎了所有事物的榮光,繪畫並不見證世界的存在,它只是保留世界最後之物的尊嚴。

   哪些事物是最後之物?因為面對最後之物,繪畫成為作證的舞臺,不是畫家本人的作證,而是把最後之物作為供品給出來,端呈在畫布上。
繪畫如何給物作證?這是捕獲最後之物的呼吸。繪畫不再傳達世界或神聖之物的強度與堅定,而是對其微弱呼吸的保留。因此油畫必須呼吸起來!西方油畫根本上是欲望的表達與光色的強度,當羅斯科讓色塊邊緣模糊具有呼吸感時,繪畫進入了內在的顫慄。中國傳統水墨一直在氣韻生動中與自然對話,但如今自然已然成為餘象,當代中國水墨繪畫很少捕獲到此氣若遊絲的殘剩狀態。
 

时间二 布面油画 150cm x 120cm 2011

   在尋找最後之物的努力中,繪畫進入了日常生活,就是那些日常之物,比如莫蘭迪的靜物畫,試圖讓堅硬的瓶瓶罐罐相互靠近,進入內在的呼吸與傾聽。但在貧窮藝術之後,世界僅僅剩下無用的廢物,廢棄物如何獲得呼吸?杜尚的現成品一直試圖傳達虛薄的呼吸但似乎並不成功,任務還是留給了繪畫。

   那些被允許來到畫布上的物,就越來越少,讓什麼樣的物最終顯現在畫布上,直接而赤裸的繪畫平面,應該接納什麼?這是繪畫自身的煎熬,這不僅僅畫家自己風格的痛苦,而是繪畫自身的倫理。

   遵守此倫理守則的畫家,在當代是越來越少了,因為影像泡沫般的繁多,只有真正的畫家恪守繪畫的苛責,比如多易格與埃因霍富等人,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基佛的現成品巨幅繪畫都太奢華了。
 

映見 87x160cm 油画 2018年
 
   在中國畫家中,夏福寧,是少見的一個,這些年來,繪畫作品不多,隱居于宋莊,少與人見面,寡言少語,而來到他畫布上的事物,也越來越少,於是,繪畫的品質,也就越來越尊貴。

   繪畫要求它自身的倫理與政治準則,不是任何物都可以出現在繪畫自身的位置上,繪畫已經“空出”了自身,如同白色繪畫的律令,繪畫不可能被填充,繪畫保持著自身的空蕩,它所能接納的很少,幾乎沒有(almost nothing),“物”(thing)——幾乎(不是almost,而是al-less)——成為“無”(nothing)。

   幾乎成為無的物,只是“幾微”(alless)之物,在那裡,被空置,你不能說被拋擲,但它們就是在那裡,只能以自身的呼吸來出場。
 

掠過   60x75cm  油画 2016年
 

堆•棄  200x130 油画 2013年
 
责任编辑:编辑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