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为交易服务的展览,该是什么样子?

时间:2017年02月09日 作者: 来源:选择Choices 
   画廊是卖画的,但是,至今为止,并看不到高级地为交易服务的展览,似乎谈钱谈交易在艺术圈是俗气的被嗤之以鼻的,然而,这种类迂腐的保守与批评,如今受到了挑战,或者,我们该对这种“嗤之以鼻”发出挑战。

   这里不是说,画廊做交易就是光荣 或者 画廊做交易就可以没有底线,而是,我们要认清画廊的本质,就是以展览的形式来交易艺术作品的空间。画廊的展览,需要为交易服务,这并不可耻,但,也不意味着艺术家要出卖灵魂,为了满足交易而制作作品。

   我要说明的其实是,谈钱,也可以优雅、高级,谈为交易服务的展览、也可以有意义,只是,从来没有人好好地认真思考与对待钱与交易本身。同时,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里,要继续保持作坊规模同时又不对”交易“认真思考的画廊,在可见的未来中将可能会被迅速地淘汰,或者沦为不重要,对当代艺术语境不有效的画廊。

   会这么判断的原因有:

   在国际画廊与国内一线画廊的挤压下,如今画廊的经营模式需要转变或者不得不转变。

   大环境的交易观念与模式已经转变,至少是双轨(线上/线下交易)进行,这里说的改变,不仅仅是交易的程序,更多的是消费者对于“交易”的观念已经改变。

    作坊/规模并不是问题,但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是需要给人强烈的动机去到一个实际存在的空间/店铺,这意味着实体店的成本不能被看作是如同没有互联网时的那种价值,画廊空间的质量与存在需要好好地重视,同时,也要“开脑洞”地思考线上/虚拟画廊的可能性。电商真不是所谓的“可能性”。

    回到 为交易服务 的展览,最近倒是有个好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2016年12月,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部的主席兼国际主管Brett Gorvy辞职与顶级艺术交易商Dominique Lévy合作,在美国麦迪逊大道开设联名画廊“Lévy Gorvy”,首展就推出“Willem de Kooning | Zao Wou-Ki”这个充满张力的双个展。
 
Willem de Kooning(左)和 赵无极 (右)
 
   从展览的20件品来看,单一艺术家本身的作品,力度足够,吃得住空间,有看头。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善于使用紧密的线条勾勒体量和空间,狂放的笔触,充满张力的画面,给人暴烈的情绪,而赵无极(Zao Wou-Ki,1921-2013)在色彩运用的沉稳,色感上有东方感(不明快、凝重),画面是使用色彩以类似皴法擦出结构,使画面有力量却又含蓄与饱满。

    从展览的构成来说,能想到把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览,看的是两款力量型的艺术家怎么碰撞,尽管这两位艺术家都已经过世,但是,展览本身安排作品顺序,怎么让彼此作品焕发生命力,是这个双个展精彩之处。

    从市场的运作与瞄准来说,体现的是画廊主一种(思考)新鲜与(经验)老道的玩法——以Willem de Kooning为引子,使西方人对赵无极感兴趣,拓展市场,反之亦然。同时,展览巡展的安排,精确地选在3月香港,瞄准的是Art Basel HongKong所能吸引到的人。这种布局说明了画廊主对于一个以交易为导向的展览的思考与视野。

    其他额外增加这个展览的专业性包括,与开幕式同时出现的画册(例如:邀请到前法国总理Dominique de Villepin写文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撰写文章……等等)、画册的语言种类有3种,英文、中文与法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个展览的市场覆盖面)、展览现场照、展览作品清单与新闻稿(简单、明确,没有废话)都一应俱全在网站上,轻松获得。
 

Willem de Kooning | Zao Wou-Ki”展览现场照
 
   然而,这个展览不是没有缺点,而这缺点也引入了一个为交易服务的展览 和 一个为学术讨论/议题提供的 展览 之间的区别的讨论。

    作为一个双个展,并置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必须的,作品之间的互为参照也是必须的,但是,仔细查看展览作品,你就会发现这种参照与比较并不细致,而只是较为模糊地将两者的同与不同以并列的方式呈现出来,从作品的年代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处“马脚”。
 

Willem de Kooning | Zao Wou-Ki”展览展出作品其二的明细
 
   然而,这种“马脚”对于 服务于交易 的展览 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对于画廊来说,燃起藏家了解与购买的兴趣与行为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展览所提供的知识厚度,并不是要追求美术馆级别,同时,能够细致地把握展览所传递的知识量,也是一个 为交易服务的展览 的高级与优雅之处。

    以类似的逻辑要操办这种展览,对于熟悉艺术圈的人来说,并不难,困难的点在于市场的运作与营销度,去思考一下,2016年佩斯北京所举办的双个展“Sol LeWitt与张晓刚”就知道,双个展其实看似容易,就是呈现同与不同嘛。但是,所在的场域不用,所要选择呈现的“同与不同”就要做出调整。

    为了“思考/讨论/议题”为目的所举办的展览,往往是美术馆的重心,这意味着美术馆会花费大量的前期研究 与 规划的时间来完善知识的供给与叙事,然而,对于画廊来说,展览的准备时间没有那么充裕,拉出一个较为晦涩/绕的“同与不同”是否合适?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世 与 离世 艺术家的双个展,从在世艺术家的立场看,其实并不讨喜,容易落入展览政治的陷阱中,而一旦有这个风险存在,那么这个 为交易服务的 展览 就会被模糊焦点,从而画廊需要去花费精力在不是“交易”的事情上。

    其实,对于一个对于“画廊就是卖画”抱以平常心 并 能仔细思考交易与布置展览的画廊来说,往往他们能够赚大钱。去思考一下:维他命空间,怎么让你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展览上的同时,又让你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去收藏/购买艺术家的作品,然后也不会让你感觉到他们唯利是图。这个中的平衡与高度说明了画廊主对于 为服务于交易 的 展览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与答案,而这才是所谓的经商之道,不是简单粗暴的买卖。

    所以,你是不是已经发现,做一个 高级的 为交易服务 的 展览,其实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展览实践,或者说,一个已经存在但被人忽略许久的蓝海。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