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川美老院长叶毓山主持创作的长江大桥桥头雕塑 背后竟这样曲折

时间:2017年01月12日 作者:黄军 来源:华龙网

叶毓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乘车经过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矗立的经过30多年风雨洗礼的人物雕塑作品《春、夏、秋、冬》依旧引人注目。要知道,这些披着薄纱半裸的雕塑当年曾被吐槽,甚至被唾骂。7日上午,着名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叶毓山逝世,由其主持创作的雕塑作品《春、夏、秋、冬》再度引起广泛关注。记者采访多位与叶老有过密切交往的艺术家了解到,在当时,《春、夏、秋、冬》的诞生并不容易,其设计、铸造都历经波折。
 
刘景活收藏的长江大桥雕塑纪念册。
 
    诞生:用人体展现春、夏、秋、冬业界都觉得很好

    《春、夏、秋、冬》于1984年9月26日落成,采用一次性浇铸成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铝合金人物雕塑作品。许多人都见过这组雕塑,它们也成为重庆建筑雕塑的标志之一,那么它们是怎么诞生的呢?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始建于1977年,于1980年7月1日通车。建桥初期,曾经有人考虑过桥头堡设计的问题,只是一时没能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

    据报道,1978年,时任重庆市长的于汉卿到欧洲考察,在法国的卢浮宫,他看到很多漂亮的雕塑,由此便萌生了在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竖立雕塑的念头。上世纪70年代末,重庆市政府对外发布消息:要在新建的重庆长江大桥南北两端各铸一组雕塑。

    知名雕塑家、重庆喜玛拉雅书店创始人刘景活曾与叶毓山有过多次交往,书店藏有《叶毓山雕塑》等图书以及叶毓山给书店赠送的书籍,他对这段故事也有所了解。
刘景活告诉记者,在听到长江大桥需要雕塑的消息后,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们热情高涨,一口气带来了近百套设计作品。而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着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的作品打破常规,用人体语言来展现春、夏、秋、冬,并且把这组作品都设计成了裸体。

    按照设计,“春”是一个拿着花的少女,带来春天,万物复苏;“夏”是一个水中搏激浪的年轻男子,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秋”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春华秋实,象征丰收;“冬”则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但依然健壮的男人,不愿服老。整个作品寓意着城市在四季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教授凌承纬当年亲眼见证了《春、夏、秋、冬》雕塑的创作。凌承纬说,当年叶毓山做了雕塑的草稿后,邀请当时的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觉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版画家吴凡前去看看,在文联工作的凌承纬也一起去了。

    凌承纬说,雕塑的草稿是用泥巴做的,一尺多高,“领导们看了都认为很好。”

    争议:裸体雕塑挑战传统观念司机担心会把车开河里去

    这样的原始设计在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但是在当时,尤其是作为公共雕塑对外展示,在重庆还没有先例,全国也少见。叶毓山曾坦言,当时自己也认为很难通过,但出乎所有人预料,《春、夏、秋、冬》被选中了。

    川美教授孙闯是川美雕塑系77级毕业生,他上大学时,叶毓山是川美的副院长。叶毓山创作雕塑《春、夏、秋、冬》时,孙闯也参与了雕塑的放大工作,“当时,叶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只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线条的流畅性。”因此,我们可以从《春、夏、秋、冬》身上看到,女性的柔美,男性的刚强都以极具美感的线条呈现。

    凌承纬说,这组雕塑的小样照片经媒体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200余封来信中有一半认为不妥。有人称这是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有人认为该竖烈士的雕塑,还有汽车司机来信表示,看了裸体雕像会把车开河里去……

    后来,四川省相关领导也认为裸体雕像不妥。那怎么办?创意被否定了,这组雕塑作品就不用了吗?

    这组雕塑作者之一的王官乙后来在媒体撰文写道:“长江大桥这样大型的、与山城容貌有关的雕塑,需要雕塑家的勇敢和创造,也需要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帮助,如果认为雕塑设计是创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又健康的,是美的,就大胆地、勇敢地把它立出来。”
落成:重庆首个城市雕塑铸造难度之大耗时3年

    《春、夏、秋、冬》是重庆首个城市雕塑,它的诞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多讨论,学界、业界乃至民间都有不少声音。后来经雕塑界知名人士商讨,决定给雕塑加块“遮羞布”——薄纱。这样,雕塑才终于得以动工。

    刘景活说,叶毓山当时负责的《春》,郭其祥、伍明万、龙德辉、黄才治、王官乙等专家则负责《夏》《秋》《冬》。

    那么,这四件作品都是一次性完成的吗?当然不是,这当中要算《冬》的改动最大,当初为了展现《冬》的强悍,在小样时,叶毓山将《冬》人物设计成一位东北猎人,肩头站一只老鹰。后来王官乙改过两次,第一次受到毛主席诗词的影响,改成了一位手拿长剑、脚踩老虎的猎人,后来又把剑去掉,把人物改成了脚踏松树,赤手空拳。

    四尊雕塑最早做的是《夏》,谁都没见过用铝合金整体浇铸这么大的浮雕,其胸脯就可容纳四个成人打扑克,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才一次性地成功整体浇铸出《夏》来。

    在确定好造型和设计后,选择什么样的材质来创作也曾困扰叶毓山。“一开始这组雕塑考虑的是用大理石来打造,但这样一来,每尊雕塑的重量将超过100吨,加大了桥头的荷载量,为工程设计所不允许,如果换成青铜,每尊雕塑也有20吨左右,只有用铝合金,每尊雕塑的重量就只是6吨。”刘景活说,雕塑最后由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翻制。

    但是铸造的过程并不容易,雕塑强烈的动势、腾跃的人体、飘摇的彩带、八米的高度,要求一次浇铸成型,技术难度非常大。铸像组技术人员和工人从1981年9月到1984年9月,整整奋战三年,才圆满完成铸造。

    这次巨大的雕塑工程首创了国内大型雕塑整体一次浇铸成型的先例,标志着川美雕塑在全国城市雕塑中走在了前列。

    据悉,整个雕塑从最初设计到完成,一共花了5年时间。2006年9月25日,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冬”和“春”被移到了复线桥一侧,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后来,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这四座雕塑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当时给雕塑加上薄纱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即便是蒙上了薄纱,也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凌承纬说。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