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故宫首次展出当代艺术:未展出的慈禧、面目模糊的孔子

时间:2016年12月07日 作者:李宏宇 来源:南方周末

李象群雕塑作品《道》。女人手执缰绳踞坐在奇兽背上,身体手足具象写实,面容完全没有,头顶的“大拉翅”简化成一片方板。(李象群供图/图)
 
    艺术家要做哪些工作来把握时代的政治氛围,是看《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还是“今日头条”?

    李象群笑了:“不用,我自己就在这里面。”

    故宫西北隅,建福宫花园的南门叫建福门,建福门向南直到广德门,是一条长四十余米,宽十多米的夹道,种了十来棵低矮的马尾松。建福宫花园重建竣工已有十二年,里边的亭台楼阁仍然漆色如新,花园外边这条夹道却格外旧:地面砖石未经修整,两侧红墙斑驳失色。

    松树下摆开一片缩微的紫禁城——从午门广场到神武门,白铜塑造的屋脊宫墙像一座紫禁城的沙盘模型,只是分割成二十多块,铺展在大小不一的金属底座上。中轴线上的建筑,除了太和殿保持完整,其余全都从正中一分为二。观者可在底座之间的通道穿行,仔细打量它的细节。

    雕塑家李象群的这件《大紫禁城》完成于2012年。2016年11月11日至26日,它在建福宫花园,作为“城·象”李象群艺术展的作品之一展出。

    “当我们不在这儿了,可能在夜晚,它和故宫在对话。”李象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建福宫花园自复建以来还从未向公众开放,“城·象”也是一个非公开的邀请制展览,但这是故宫博物院头一次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李象群的四件雕塑作品“元四家”也捐赠给故宫,成为博物院馆藏。

    慈禧不方便展出天儿太凉

    李象群十年前以慈禧为原型创作的雕塑《堆云·堆雪》最终还是没能在建福宫花园展出。

    “堆云堆雪”是北海叠翠楼院内一块假山石的名字。叠翠楼是慈禧在北海静心斋策划修建的,还亲笔题了匾额。《堆云·堆雪》是四扇屏风前坐在明式圈椅上的满族女子,裸身穿一件对襟褂子,敞着怀,双手无名指和小指都戴着指甲护套,梳旗头顶着“大拉翅”。女人的仪态冷漠威严,身体却很年轻。

    在今天中国人字典里,慈禧等同于威权,而与女人无关。李象群把具象的肉体直接贴到抽象的符号上,挑逗看客的惯性认知,又在作品命名里流露出些许对存在和虚无的思索。在2008年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件作品引起了相当大的公众争议,“慈禧的裸体”招来观众投诉,主办方只好把一块白手帕扔在雕塑的两腿之间,就这样一直到展览结束。

    2012年李象群又做了《堆云·堆雪2:失重》,同样装扮的女人身体舒展双眼微闭,斜斜地“漂”在基座上。手上没了指甲套,面容也不再让人直接想到某个具体的名字。2013年李象群创作《道》,女人手执缰绳踞坐在奇兽背上——兽头像是马的,身体四肢是狮或虎,背上又有羽翼;女人身体手足仍然具象写实,面容完全没有,头顶的“大拉翅”简化成一片方板。

    “最早我看到《堆云·堆雪》很有吸引力,是有挑战性的东西,放在(故宫)这个场景里更有意思。”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是“城·象”的策展人,这几件作品没能展出,他觉得有点遗憾。展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幽默地解释了几件作品不大方便在这儿展的原因:天儿太凉。

    哪有孔子标准像?

    所有雕塑都在建福宫花园的院落里露天陈列。《元四家》的四件人像,是受国家博物馆邀请创作。真人等大的白铜塑像或立或卧,完全靠身体姿态呈现人物性格。他们的面孔上口鼻可辨,眉眼已略去,磨成光滑的曲面,使人想起布朗库西的《沉睡的缪斯》。抛光曲面映出四下的红墙碧瓦、松柏亭台。谁是王蒙、黄公望,谁是倪瓒、吴镇,观众只好去看标识牌。

    为创作这组雕像,李象群揣摩两年,不断看他们的画作,搜集阅读讲元四家的书。建福宫的两组展柜里陈列着他手绘的创作草图,最初,他们都有大致的面目,“但做来做去就做没了。”李象群说,他不想给人留下标准像一样的固定形态。

    立在惠风门下的作品《行者》更体现了这种取舍。站立的“行者”微微向前躬身,双手伸至胸前交叠,是谦恭的姿态——这是最能让人联想到孔子的地方,其他细节则会把人物的身份搅成一团迷雾:一双纤手显然属于女性,一如精致的鼻和俏丽的唇,颌下的长髯像是贴上去的;宽袍广袖到了小腿处急剧地收束,与“行者”之名形成戏谑的冲突。

    “如果说慈禧还是个可以有具体形象的符号,那么孔子呢?哪有所谓的孔子标准像?孔子就是一种被历史书写、由文字传承的思想和学说。我的孔子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一路凌波微步地漂移过来,面目不清。”李象群在作品阐述中写道。

    “中国的艺术家往往追求‘像’:孔子应该长成什么样,眼睛应该大还是小,双眼皮还是单眼皮,薄嘴唇还是厚嘴唇,什么样的胡须……是追求一个形的准。”张子康说,“李象群完全脱离了这些,他考虑的是这个思想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构成。他扶起一个形体,给你传达一种精神的概念。”

    艺术家怎么把握政治氛围

    在建福门北抚辰殿里,还设置了VR虚拟展厅,戴上眼罩,观众可以看到李象群另外几个系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尊毛泽东全身像。

    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一尊雕像,取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一身戎装,两手叉腰。这尊雕像,2007年创作时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项目,现矗立于中共中央党校礼堂前广场。

    身为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象群眼下正带着鲁美雕塑系师生数十人,为中共中央党校创作一组大型群雕《旗帜》:工农兵学商、各民族群众,这样的主题在当下已不多见。

    鲁迅美术学院创作政治性雕塑有悠久历史。1950年代初,鲁美集体创作并完成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组雕《人民公社万岁》;1970年代,完成了沈阳中山广场(时名红旗广场)被市民称作“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大型组雕。李象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这一代应该是第三代雕塑家。中央党校旗帜广场这个组雕,内容和形式都不太一样。它怎么体现当下政治氛围,体现政权纲领,体现一个核心,我们要考虑的是这种精神。再过二十年再来看这个作品,一定会有咱们现在这个时期的氛围。所以这三组雕塑,能鲜明地看到一个脉息。”

    艺术家要做哪些工作来把握时代的政治氛围,是看《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还是“今日头条”?李象群笑了:“不用,我自己就在这里面。”除了专业职务,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我本身经历着这些,潜移默化,我知道该怎么去做。”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