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比利牛斯山
地 区:上海
策 展 人: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刘可
开幕时间:2024.9.27
展览日期:2024.9.27 - 2024.10.31
展览地址: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4楼
展览场馆:VENUE赛森艺术空间
联系方式:
2024年9月27日 艺术家刘可最新个展“飞跃比利牛斯山”( Soar Over the Pyrenees ) 开幕。本次展览呈现了刘可近八年来同一研究脉络下的不同系列作品。刘可常说,“我们需要把不同时代、地区的艺术家看作艺术上同路人,彼此平等”。鉴于此,这次展览试图呈现刘可常年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及对历史的视觉经验的解构与整合,展现刘可对历史艺术超越的决心与行动。
“比利牛斯山”在这里作为一种焦灼处境的象征,也是学术交流、国际经验之间的复杂阻隔,刘可的创作实践试图结合纯度色彩之间构造的空间、由运动与节奏构成的时间,实现对“比利牛斯山”的飞跃,并回应他对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与质疑。同时,表现出刘可站在全球视野下,以非线性时空观面对艺术发展的观点。
从2022年起,重新开放的国际学术交流让刘可可以继续中欧艺术考察之旅,再次亲身目睹各地区历史大师的作品,观摩各地区艺术院校的不同实践方法,最终把将大量的信息与体验汇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这一时期,刘可研究的范畴集中在中世纪的色彩、文艺复兴的层次、巴洛克时期的结构和色域艺术的精神,也包含对当代欧洲观念艺术多种工作方式的反复思考。在梳理过程之中,刘可又结合了近年来的建筑设计实践,把它们共同转化成色彩在平面与空间的艺术实验。这一时期的《巴洛克降临》借助对鲁本斯的致敬,克服色彩在平面上的厚度表达和层次逻辑组织的难题。
同期的《狂喜》是刘可对贝尼尼的致敬。但与《巴洛克降临》不一样的是,本作中刘可描述的是对名作的体验共感。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他对贝尼尼的原作是否定性的;但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他与贝尼尼试图描述的感受是同构的。那是因为他创作的目标在于,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把色域关系在画面中转化成为动态的、非物质的临时场域,并指出人类对狂喜的迷恋源于它的稍纵即逝。
2024年,刘可重新回到色域艺术的“无屈折色调”的理念,通过局部的高纯度色彩层层堆叠强调绘画平面与精神气质,同时通过丰塔纳的切割手法、“通道”的演绎揭开色层之下层层相连的神秘空间。这一次,绘画的“通道”不再是视觉表意,而是通过大面积的静止平面反衬,表达出“通道”的运动、观念、抽象特质。作品在稳定的“空间”中进行着继往开来的时间运动,象征着学术的新陈代谢,描述艺术的发展可能和方法。
飞越比利牛斯系列是刘可对色域艺术的进一步实验,他试图把不活动的空间层通过笔触让其运动起来。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突出绘画的表象关系,而是表现如易英教授所言的感性力量带动精神构成。也因此,色层之中并没有物质,也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色彩“屈折”,而是在说明色层在时间维度的“运动”过程。
《飞跃比利牛斯山No.1》是对色域艺术的变形运用,通过把肢体动作加入到色层之中,尝试以抽象的方式回应绘画的时间、空间。如此,画面中两条活动的白色“线条”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是刘可通过笔触的灵活运用形容两股运动力量的短暂邂逅。同时,由于网格的加入,强化了颜料保留的物质堆积的实在感,使得相互叠压的油料厚度进一步差异化,最终把“动能”可视化和精神化。
《飞跃比利牛斯山No.3》画面同样出现多个图层和两条运动中的“线条”,但刘可在前进的基础上“加速”了图层的运动速度,以至于画面中的色域平面性在视觉中已经有所“破坏”。不可否认的是,“线条”依旧保持着作为“层面”的整体运动。以至于“线条”即使角度、形状相近,但仍非在同一方向上前进。刘可利用“线条”穿刺和色层缝隙的差异、材料肌理的凹凸,表现出“线条”运动的剧烈与共振。
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刘可加入了更多的颜色层、肌理层和更复杂的运动过程,《飞跃比利牛斯山 No.6》是他在本系列中做出最复杂的艺术实验。其目的在于更为具体地刻画色彩之间剧烈的力量碰撞,使得这种活跃的、不安分的精神活动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自由而猛烈的奔腾。试图挣脱艺术的历史重负,飞跃已有的一切束缚,完成跨纬度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