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不止



地   区:南京
策 展 人:孙磊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王静
开幕时间:6月1日[周六] 15:50
展览日期:2024.6.1 - 2024.7.7
展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兴隆大街50号5栋101
展览场馆:逸空间
联系方式:
 
前 言
 
  对王静而言,绘画似乎越来越透露出一种自足的状态,将生活减缩到质朴、温暖、洁净的地步,让通体的光全方位的洒下来,自然地照彻细碎而完整的一切。因此,她的绘画几乎是不允许任何杂质进入的,或者说她在绘画中将事物清理成一个完美的景观,我们就此止步于这样的完美,止步于简约的、诚挚的、冷静的视觉叙述。
 
  在王静的画里确实有一种“止”,既是时间上的静止凝滞,也是意象语言上的辨识与制止,她让我们停在那里,停在“止”的边缘处,沉浸在大叶植物的园林中,并近距离地审视那些减去杂质的细节,那些仅剩下美妙的弧线与直线构建的穹顶结构,那些建筑与植物相互呼应的矗立,甚至那些平缓交织的格子的弥散……。但我们恰恰在这种“停止”处,陷入无限的遐想与沉思中,也正是这种“停止”带来的迷雾让我们的呼吸变得饱满而自然。因此,王静的“止”是一种言说的度,用不断消减与纯化的结构方式“止于”可言说的一切, “止于”可见的部分, “止于”可知的世界。而也正是它引发了不可抑制的“不止”之力。
 
  “止于不止”就是在绘画中用可言说的方式,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话语;用可见的形式,描述那些不可见的力量;用可知的方法,引导出那些不可知的完美境界。也许这正是王静绘画的落脚点。
 
  王静绘画有一种笃定的内力,来自于她“止于”喧嚣杂芜的现实的态度,正是这种“止于”,使她与现实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正是这种距离的设置,在她笔下的植物、气球花、帷幔、夜海等景物都似乎有了一种对视的能力,她与物象相互观看,相互沉浸,相互安抚,形成了一个自足而简素的个人美好世界。是观看的“止”,构建了“距离”,是“距离”,简化了眼中的景物,并由此打开了对面的“不止”的、不可言说的一切。
 
  当王静在《万物生长》系列中试图自比于那些敏感脆弱的植物时,不是她直接身体式地介入,而是从观看出发,从观看的距离出发,建构了一种与植物对话的路径,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聚焦式的审视,将那些最具女性特征的细节放大并纯化,那些微妙的色差、形态、节奏,都被慢动作的形式被审视出来,从而更加深刻地内化了她作为女性所感受到的疼痛与喜悦,并且也正是这份距离的冷静,我们能够从她个人的情绪中出离,得到更为沉静深远的无法言喻的精神共鸣。
 
  王静似乎刻意地将她绘画中的景物“景观化”,这种方式使她不仅在思维形式上更在技术语言上从原有的中国画表述的泥沼中脱离出来,变得愈加自由和自如。本质上,景观不是自然意义上的风景,而是被主观规训过的风景,它有一种特殊的指向性,在王静那里,它是聚焦的、冷静的、简约的、概括的,植物的自然属性被主观的审视所规训,这种规训甚至会进化成一种格式化的形式,有时提供一个意识的框架,像《万物生长-1》;有时推演出一个生长的样式,像《有刺》;有时它会直接放弃景象本身,演化成一种绝对的格式,像《格》系列,即使在纯化的“格式”化抽象结构里,仍保持着景观的意识,像《格-命运》、《格-江南》、《格-海边的房间》等。景观意识深化了王静笔下的景物,使叶片生出奇异的硬度,像通体发光的建筑;使布帘的阴影列队行进,并等待一场永不落幕的戏剧的展开;使大草坪沿着自己的意志弯曲成一个对遥远的祝福;使月亮在夜晚被海与乌云压成一条散发着微光的线……。总之,景观让王静既保持了自己的视觉理性,也用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强化了自己平和的温度、明净的心声以及内敛的愿望。
 
  沿着景观意识,我们还能看到王静的植物园中有一种内在的抵抗,那是针对宏观社会的,居伊•德波认为整个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景观的堆积,今天的社会景观中还夹杂着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超速发展,尤其在AI、CHATGPT等技术的全面碾压下,数据化形式的社会形态几乎开始接管我们的一切,原有的意象造型的想象力已经被数据整合的无限可能性所替代,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数据喂养的时代。它也间接地造就了王静的数据化隐喻的景观意识,在《离别的气球》中,她巧妙地调侃了这样的个人处境,既有波普艺术的大众视角,也有意象转换的时尚意味,像极了一朵数据喂养的花束。
然而,面对这样的处境,王静似乎并不急于申明立场和态度,而是转身沏一杯沱茶,将紧绷的一切浸泡在温润的水里,渐渐舒展、柔软、从容、淡然。正是这种“止于”自我存在的自然方式,才造就了她绘画中“不止”的个人温度和人性底蕴。
 
文/孙磊 
2024/05/25
 
 
 
责任编辑:丁娜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