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你忘了我——郝朗个展



地   区:上海
策 展 人:郝朗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郝朗
开幕时间:2023-5-7 下午 3:30
展览日期:2023.5.7 - 2023.6.7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览场馆:Hi 艺术
联系方式:021-63055118

 

从平台玩具

到潮流玩偶
 
 
“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叫潮玩,我记得当时叫做平台玩具。哇!现在想起来都感觉有点土那个名字……”
 
郝朗回忆起大学时期那会儿的事情,总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没想到心心念念的艺术玩偶之事,在十几年过去的今天,变得如此兴盛发展。
 
早在大学时候,郝朗就幻想自己可不可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玩偶”?甚至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白模,做了一只小熊,就是可以给很多设计师/艺术家自己涂装的那种感觉的玩偶。
 
在那个3D打印还是稀罕玩意儿的年代,郝朗一边画画,一边想着办法,看看能不能把二维画面里的“内容”,变成立体玩偶。他最开始挑选了“从小锻炼身体好”“你走了心里空空的”作为初尝试。
 
“15年前,有一位来自成都的艺术赞助人愿意出资让我尝试,试着从二维转成立体,当时做了两款小的20几公分的小玩偶”,郝朗说那个时候可能因为尝试得太早了,也根本没有市场,即便拿到展会里,面向的人群也少之又少,乃至于最后的效果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
 
在那个只有bearbreak和Sonny Angel的年代,郝朗就钟情于这些玩偶,并非常确信自己的创作虽然是绘画,但也终有一天会有三维的作品能实现。“当时3D技术一点都不成熟,最早只能通过捏个泥稿,再翻模,反复的调整。”郝朗指着早期的小雕塑“彩虹球”说到。
 
让人欣喜的是,近几年,郝朗的工作慢慢从平面作品更多转到立体作品的推进,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如他大学时的设想,一步步更加“立体”的成长。不仅如此,郝朗还迎来了自己首款盲盒的发布。
 
早期平面作品“KIWI”变成立体雕塑“几维鸟”,再到全新的IP面世“KIWIWI”,这样的路径展示了郝朗在创作上的演变。
 
看着卡通尤其日本卡通长大的一代,80后无疑是典型的第一代,郝朗也不例外。《机器猫》《七龙珠》《乱马1/2》等简单、可爱的日本卡通片让郝朗记忆深刻。那种简单、易懂的形象,有一种直给的力量,也更容易被大众/流行文化所接受。
 
这种源自童年中的视觉经验,对于郝朗的影响直至今日。在郝朗一直以来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种平面化的卡通形象,那种孤独的男孩和惆怅的情愫,那些樱花和少女,都带着日系卡通文化的影子。在郝朗这里,艺术家不仅表现出了形象的柔美,也表达出了一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惋惜。
 
依稀是大二的时候,每个专业课老师会介绍各种艺术流派,也就是这个时候,郝朗初“遇见”了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在自己第一眼看杂志上奈良美智的小女孩和小白狗作品,感觉遭遇了一次culture shock。
 
在这样的震撼里,郝朗俨然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一直到大三,一次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让郝朗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通过几轮面试,郝朗拿到了去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交流的全额奖学金。在国外接近半年的生活中,郝朗暗下决心要在学院派油画系的传统中寻找另一条创作路径,以此来拉开自己职业艺术道路的帷幕。
 
两年后,毕业展上郝朗展出两张大尺寸卡通风格的油画作品,随即被一位设计从业者以近2万元的价格购买收藏。这样的“肯定”也让郝朗笃定自己的前路应该会看见光明的。
 
而支撑郝朗工作纵深推进的显然离不开他在架上作品方面的耕耘,虽然不太善于言谈,“男孩”却把细节都藏进作品中,那里是他表达更充分的场域:那些缝在画布的那些小珠子、丝线,一遍又一遍的颜色浸染,不同色阶间的情绪间隔......
 
在复星艺术中心一层展厅中,从背景无尽虚空的黑色,到明亮轻快的色彩变化,不难看出郝朗的不变和蜕变的轨迹。在早年游历中对波普艺术前辈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等作品的现场观摩,呼应着艺术家敏感的色感,让他的色彩面貌焕然一新,提亮的画面表露着画面背后可供探索的深度空间更为广阔,也以鲜明的变化代表着艺术家离开了过去那个有些小心翼翼的自己。
 
“男孩”在经历了漫长的与自己的对话之后,尝试构建的与观众对话的媒介。告别过去对寻求欣赏者共鸣的纠结,在画面中打开真正的自己,回归一个创作者自我的身份,建构属于创造者的自信。在《星光》《呕吐日》《你是否还爱我?》等系列作品中,那时的“男孩”眼里是装满整个宇宙的,那时还是各种黑色的梦境入口,那时眼里装满了很多想说的事情和情绪。而在近些年创作中,少年的眼里几乎毫不例外、相对“固定”的只闪着星光或泪花,嘴上露出标志性的两颗小獠牙。
 
就如郝朗所说,自己是个小心谨慎、生活上甚至有些洁癖的男生,这样的性格反衬到他作品的方方面面,即对于画面的考究和设想会有相对严谨的输出。当作者想让观众注意从眼睛作为入口去了解更多情绪或故事的时候,那么眼睛上的画面内容便会事无巨细;而在不同阶段当创作发生变化,郝朗需要画面的人物/场景的组合及内容来述说的时候,眼睛的“戏份”便会简化。再比如不同阶段中,郝朗画面中的人物上“长”出来的那些植物,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性:用来刻画表达孤独感的蔓延......
 
在郝朗过往的陈述中,似乎总是伴随着“孤独”成长。小男孩和骷髅的一个拥抱,表现出逝者的缅怀,和对他们的依依不舍。生命是一条单行线,至亲往往只能陪伴半程,他创作出了“我不能失去你”;所爱之人傍身时,心像精彩的马戏团日夜狂欢,后来“我们”走散了,“我”的马戏团只剩下空荡和狼藉,他描绘出“你走了心里空空的”以此祭奠这份失去;还有那只“几维”,没有翅膀和尾巴,如此少数的一类,他说也渴望得到多数的认可;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尽管如此,心中却带着美好与向往,学着享受这种孤独,于是便有了“一个人的圣诞节”……
 
还有那个“哭泣的少年”,永远的热泪盈眶,他说到身处孤单,大多数人却从不曾热爱孤单。十年弹指一挥间,不断耕耘面世的画作,一个个诞生出来的艺术玩偶,不知“男孩”是否还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少数,是否还是渴望被关注的大多数?
 
可以看见的是,“男孩”一直在慢慢成长。也如“男孩”所说:或许你已经发现,这个小男孩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但是他非常的真诚,善良,他不懂得怎么把自己的痛苦,欢喜和悲伤用言语表达,于是他就画,用小小的笔一笔笔的勾勒出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所有的情绪,希望通过画面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爱……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