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SHANSHUI——当代山水画五人展



地   区:上海
策 展 人:彭莱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高树标 贺海锋 王素柳 吴昌蒲 张利勇
开幕时间:2021-6-5 下午 2:00
展览日期:2021.6.5 - 2021.7.4
展览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716号101室
展览场馆:芊荷艺术空间
联系方式:

 山 水 何 为?

—写在“山水-SHANSHUI”当代山水画五人展之前

文/ 彭 莱
 
中国诗画中的“山水”一词并不对应西方的 “Landscape”,今天许多学者主张在文化交流中将它直接译为“Shan-Shui”。“山水”是什么?它是依赖文字和图像构建的中国人的精神桃源,是诗与画交相辉映的文本及阐释的世界。赵汀阳在《历史·山水·渔樵》一书中尝试将“山水”置于以“历史”为本的古典人文世界的对岸,以为山水、渔樵是正经儒家历史哲学的一个补充,“虽然在学术性、丰富性和可信性上远远不及司马迁为代表的太史公传统,但渔樵的论古方式提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有形而上深度的历史方法论,尤其与一种文明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他形象地称之为“青史”与“青山”的对应。这样的阐说虽有将丰富微妙的历史事实“提纯”的嫌疑,但的确有启发意义。中国古人在地球诸多的自然场域里选择山水作为精神栖居之地,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及“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即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从游仙到观道畅神,山水,渐渐地从神灵出没遥不可及的秘境变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所。有赖于在时间流逝中层层累积起的那些浩繁的文本,“山水”二字必然地成为理解中国的密码之一。
 
如果我们抛却现代学科分类将山水画、山水诗分属文学或艺术的做法,从中国式的言、意、象的思想范畴来看,“山水”实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表达——不论是诗还是画,都是语言与精神的合体也是二者的联动。因此,要讨论今天的时代“山水”何有可为,就必须先明了其所依赖的语言与精神是否仍具有生命活力。
 
“山水”是古代人文世界中与现实社会性对应的另一极。古人的山水语言意象十分丰富,就诗而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凝思玄想的妙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鸡犬相闻、拥抱田园的美意;以画来说,则春山读书、秋江待渡,寒林平野、烟波垂钓……虽然都是尺幅天地中营建的精神归处,但也有儒、道、释不同理念的侧重。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古代“山水”所仰赖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在人类21世纪已然发生了改变,那么古典山水精神也行将式微。的确,如若将“山水”看作是儒家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人生修为,或是道家虚舟独往的修炼归隐,那么上述言语意象在现代社会必然沦为虚叹空吟的怀旧。但是,站在今天的时空维度,如果我们转换视角,尝试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观念去览阅古人山水文本,则其中所揭示的人文内涵对于思考人之本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仍具有思想的活力。以王维诗歌为例,诸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忘我虚己、超然物外的心境,依然可以成为缓释科技文明所带来焦虑感的清凉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所包含的物我平行、万物平等的观照,则包含着东方特有的智性,有如海德格尔提出的人与外物互为主客体的“此在”,超越时空的生态关怀在人与地球环境日益“紧张”的今天仍具有思想的启示意义。
 
种种证据表明,与异质艺术碰撞而改造本土艺术语言样式的中外交流,可能伴随着整个中国绘画的历史进程,其中,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通过留洋求学并归国实践而向西方主动交流学习的那一段历史是离我们最近,或许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国画语言形态重构的过程。1930至40年代,随着西方艺术观念和材料语言的涌入,曾发生过围绕中国画语言问题的激烈的价值争论,在一片改良、虚无的声音之后,却激发了对中国画审美精神和语言个性的反思与研究。今天回望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国画的历史,会发现,当初诸如陈师曾有关文人画之价值的阐述、黄宾虹发掘中国画“内美”的实践在其后半个世纪引起了深远而宏阔的回响。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情感认同鼓励过一代又一代画家在剧烈动荡的现实洪流中不辍探寻,主动将西方艺术的技法形式因素化为拓展丰富中国画的营养,推进了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同样从宏观的角度回望上世纪末国内兴起的当代艺术潮流,以及近二十年来由科技革命引发媒介语言变革的背景下的山水艺术实践,不难发现,新、旧媒介语言形态并行不悖各自发展的态势十分地耐人寻味:与花鸟、人物等传统中国画类型正经历着语言样式的剧变甚至消解相对照的是,“山水”的语言范式与意象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某种延续性。而在依赖数字技术和多种媒介呈现的各种新探索不断涌现的时代,以笔墨为中心的传统山水艺术语言形态仍旧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千年历史中不断适应新的人文环境生长绵延而形成的语言范式早已深入人心,它的存在与活力和目前中国新旧并存的社会形态有着同构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应归功于学院艺术教育所秉持的文脉相承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承接古人所留下的丰厚的学术文本,又与古代师徒授受、只在极小的圈层内部分享知识与价值不同。得益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公开及信息时代的资源优势,它以不断地从内部为传统语言范式增益新的张力、拓展新的边界为使命与特色,就山水精神的绍述而言,它与同样源出于学院的新兴媒介形态的山水艺术探索亦形成了不同的道途。
 
芊荷艺术中心本次邀请五位具有学院背景的山水画家来做山水雅集的初衷,正是出于以上对山水艺术学理上的思量。高树标、贺海锋、王素柳、吴昌蒲、张利勇这五位都是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有较成熟的个人风格的画家,他们对于山水人文精神和山水艺术文脉及语言形态有各自的思考与心得,希冀通过本次交流研讨,在山水画语言范式的脉络与延展、山水人文内涵的阐说与拓新,以及在开放的姿态下与邻近的艺术形态交流互动等方面得到新的启发。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