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致微—当代学院派工笔画六人展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陶良宝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韦红燕、汪港清、杨声、袁玲玲、张猛、赵丽娜
开幕时间:2016-7-20 下午 4:00
展览日期:2016.7.20 - 2016.7.30
展览地址: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广场警务站路口往内50米
展览场馆:北京睿德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5110023288
    “现代性”是每一个学院派工笔画家建立自身语言与形式体系的原点,基于这个原点,每一个画家会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生命气质而出现相异的视觉表达。“此在”强调的是一种时间性、在场性与个体性。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新兴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与无限广度的信息,我们生活的场迥异于传统工笔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怎样将自身在这种迅速流变与碎片化、扁平化的时代所感受与经历的一切通过有效的形式和语言予以表达,以深具古典气息的工笔画进行个性化的视觉呈现,并与观者达成沟通与回应是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所要面对的学术课题。“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宣化功能已然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个人性或曰个体性是艺术创作的诉求与皈依。

    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无限扩展、叠加与变幻的万花筒,每一个画家就像是跟随爱丽丝纵身跃入奇境的探秘者,在此展览的六位画家以各自不同的形象和语言为我们建立了基于每一个个体思想与生命深处的奇观,他们将对城市社会与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图像隐喻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与呈现。

    韦红燕老师是一位深具诗意的艺术家。她的画面充满了水墨的松动与氤氲感,剔除了社会性的环境与标识,将人物安排在绿意森森的大自然里,如梦似幻的迷离与漂移感暗合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神往与依恋。

     所绘人物大多为女青年,画家剔除了都市生活给人物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安适、自在、冥想是其主要特征,与画家平朴自然的性格莫不相近,有一种中世纪艺术的宗教感。在这里,个体的生命气质在画面上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性。

     汪港清老师的作品可用童心与烂漫予以提示,但似乎又不完全准确,当代工笔画大多会选择都市生活作为表现题材,对于童心与童趣的表现为数不多,且多为女性画家。汪老师的笔下大多是半大小子,这是否是汪老师这个为人单纯谦和的老少年之精神隐喻不得而知,但清新的画面氛围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派呼应了观者的内心需要,尤其是每一位为了工作与生活而奔波劳碌从而焦虑压抑的成年男子是否心中都住着一位活力少年呢?

    杨声是一位深具学院气质的表现主义画家,他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始终在探索形式和语言,对空间的迷恋是为了更切合自己艺术表达的需要。强烈的形式和语言在此作为一座桥梁,一方面准确表达经过自身沉淀与感悟的社会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藉此建构观者与画面交流的媒介,有效传达画面的信息。在此,信息一词是含浑的、多义的。作为一个成熟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更多地撷取了当代生活复杂虚妄且暗流汹涌的社会性与精神性,画面人物并非每个具体个性的生命,而是集结了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共通性:人的孤独、隔膜、疑虑与身不由己的晦暗与多变,重在传达都市生活的情绪与气质。
袁玲玲老师的作品一如她的人性,真纯、清新、自足,是一位熟谙都市生活而又懂得远离的具有自然主义气质的女画家。作为唐勇力老师的高足,她成熟的学院派工笔画语言与技巧已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擅长肖像式的人物表现,剥离了喧嚣斑驳的社会性环境,在单幅人像创作时连室内环境也悬搁了,这些美丽的女子沉湎在自我的遐想中,从容、娴静、温婉。袁老师的绘画之路自然生长,一直浸染在学院的体系中,而世俗生活的艰辛与流变并没有太多干扰到她,那些花容般的女子也莫不是她自身优裕而自由的生活在画面上的呈现。

     张猛的艺术建筑在对传统深厚而精湛的表现中,他的画面将古典气质与现代富有形式感的情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是一位富有内省与沉思气质的艺术家。他将古代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具现代性的解构,肖像式的女子形象其实是作为都市人群的一个符号,通过这样一个具有某种象征色彩的形象对元代经典的遥想和凝视,表达了某种具有乡愁意味的情怀,而这也是现代都市日益远离自然从而导致人心的彷徨和失落而对自然的一种渴求。张猛通过这样一种转借的手法,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与性灵亦得以安放,从而达成了自我的救赎。

    赵丽娜就是一位古灵精怪的爱丽丝啦,她的兔子带领她进入了一个瑰丽而又被人世悬搁的梦幻世界。她虚拟了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生活的灵异仙境,长相精致的女子仿佛被这一奇境所感召,无不空幻迷离。这样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隐喻或许彰显了在现代都市生活里作为一个年轻女性所要面对的诸多社会与家庭的因素,工作的压力、婚姻与家庭的责任、物质世界的迷惑,这一切就如一张巨大的网,无形却不断地往内收缩,愈挣扎愈压迫。所以,赵丽娜选取了一种将现实社会与生活进行反隐喻的方式,为自身营造了一个奇诡瑰丽的仙境,而她的自画像也不断重叠式地出现在画面中,强化了自身的游离与对现实社会的反讽。

    在此,每一位画家将富有个体生命经验的感受与感知予以了精微的视觉呈现。艺术,来源于生活,亦高于生活,他们将自身此时此地的在场感与生命感进行了艺术的抽象与隐喻,在时间面前,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无论过往和将来,我们所能把握的、拥有的——惟有:此在。


    文/龙昭阳(著名诗人、艺术家、美术批评家)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