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画展”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崔灿灿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夏小万、毛焰、马轲
开幕时间:2016-12-29 下午 3:00
展览日期:2016.12.29 - 2017.3.2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706北三街
展览场馆:北三街艺术机构
联系方式:

“三人画展”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也是一个平常的展览。它借用绘画展览的最初形式,以人数和地点为名称,例如“九人画展”或是“公园画展”。这些展览通常会印制一些请柬,举办类似茶话会的座谈,并在艺术刊物上发表。那时,还未出现复杂的艺术状态和领域,也没有“策展人”和“艺术圈”,事情简单、明确。画家只是画家,画展是漫长生活的一部分,几个志趣相和的同行,聚在一起,彼此看一下画的进展,聆听一些意见。
 
“画展”只属于画家,有明确的种类要求,它来自于绘画的历史和经验,对“画”的认识。画家们聚在一起讨论“画”的问题,它的风格是什么,受哪种流派影响,技术如何,有没有才华。画的好坏,不由展览名字和文字决定,它需要同行之间的讨论和对画本身的品评。大多数时候,这个认定过程并不复杂,画家们可以很快判断出一件作品的好坏,并兴奋的举出一些具体的点、线或是抽象的感觉。这种看法,往往比理论文本的研究更真实,它是实践化的绘画经验引发的直觉判断。虽然,这种关于“画的好或是差”的判断,充满认识论的轻易,经验的自满,过时的偏见等。但直到今天,画得好坏,仍是画家之间的通俗语言,有着沉甸的分量,也是画家之间独有的评论规则。
 
一个“画展”的模式,对今天的画家而言,只是某个切片或是阶段性的展示,它无法触及艺术家的全部工作。“三人画展”邀请了夏小万、毛焰、马轲三位画家,展出了一些绘画作品。展览没有强烈的主张,也没有历史较量。策展人在这种展览中的工作是有限的,只是挑选了三位有些相似印象的画家,画的好,风格与方式明确,极致独立的个人系统,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
 
在作品的挑选上,最初的精心编排,希望让作品形成一条严密的观念线索。这种策展人的主观企图,在和画家的深入沟通中,被不断修正,没人可以把任何一笔都讲的有理有据。一个展览,会有多种处理方式,提取、修饰、再编,或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单纯的展出,直接的引用。画展上的作品,来自于三位画家的不同阶段,它们有各自的企图和相异的状态,“自由变形”的意识贯穿了夏小万创作的各个时期,“人像系列”是毛焰绘画题材中的唯一线索,“一个画家的形象”总是在马轲的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明或暗。
 
重复中的多样,是展览中每一位画家隐含的线索,也是策展人讨论的视角。如何看待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出现的相似信息,这些信息有哪些一致的结构,指向什么不同,插入了什么。或者,视角只是“绘画”,“绘画”只呈现自身,独立的看一件作品,品评一张画的好坏。一个艺术家漫长的、专注的工作,无法在一次展览中给出答案,或是断定明确的价值。我们既无法这样看待绘画,也无法这样认定展览,它像是一根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圆形链条。回到画室,画家仍要面对画面,如何调整,难题又是什么?
 
这个画展没有给出结论,它不做过度的装饰,展厅只是画和白墙。人们可以静下来,忘记短暂的时空,好好看上一张画,它生动,又久经磨练;原始,又不断接受修正与校检;有着与生俱来的才华,又必须准确把握;看似采得稍瞬即逝的灵感,又牢牢地在画面中可见、可感。
 
一个在今天发生的“三人画展”,让展览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它试图找寻到一个简单、直白的视角,如何看待画展,又如何看待画展与未来之自我的意义。(文/崔灿灿)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