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中国艺考像雾像雨又像风

时间:2013.02.01 来源:艺术国际

    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还有几个月就要拉开新一轮惟幕了,做为学习艺术的考生来说,可能很快或者已经开始进行专业考试了,与如今的学子们一样在十二年前我也是艺考大军中的一员。说到高考,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自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已经过去30多个春秋了,对高考的认识和意义大家也都有各自的见解。高考一词是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形式上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这么几种。做为应届考生一般会选择第一种形式,对众多的学子们来说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这一天。通常认为,高考是决定学子们能否进入大学层次的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成绩是决定能否迈入这个门槛的核心,应该说高考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十几年前,我做为一介考生与同窗学友们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了高等艺术学校的专业考试。我所接受的美术教育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过程,与普通中学的高中教育有所不同,那个时候叫做中考。也就是说,我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中培养而是经历了专业学校的就业培养,一定程度上我所经历的是为将来就业打基础而并非为了再升学。因在学其间所学文化课程与高中课程一致,所以也可以就此参加全国性质的高考,只不过在美术专业课程上比高中课程学的要全面实用一些。在报考北京高校的问题上,同窗学友们也都有各自的打算,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特点和喜欢的学校来决定报考哪一所。对我来说,自然也有自己理想中的院校,按照不同学院的考试时间由先到后可以自行安排,为了多一份考中的机率大家都会选择多报几个院校。那么,我就此也选择了三四所高校进行分别考试,拿印象中比较深的一所为例,这也是第一所第一次进行的考试。


    先说考试题目,第一,请在60分钟内用素描表现一幅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要求,不戴眼镜不长胡子。第二,请在60分钟内设计一套公用电话亭和公交候车站,因我报考的是环艺专业所以有第二项内容。当看到这个题目后,我首先环顾了一下四周看了看其它学子们的表情,说实话都是先一皱眉。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在脑海中不断寻找这种形象的影子,我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议论说画郑和行不行?又听见说画毛主席,我差点没笑出声。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形象,他就是我的政治课老师。凭着记忆和想象我很快便画了出来,但看到效果后感觉却不对头总觉的缺点什么,究竟缺什么自己也说不上来。我就在想,知识分子真的就一定是这种形象吗?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在我的认识中知识分子是可以长胡子的,既然要画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只要气质上能看的出画李白也没什么不可吧?但再次审视题目后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迫于时间紧张我没有再为此多费心思,完成第二道题目后时间也快到了。在交卷的一瞬间我发现我画的根本就不是政治老师,到底是谁我也不清楚。出了考场我问学友怎么画的,学友说我看着我爸的身份证画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的印象是,一是感觉南站很破,二是感觉天气很特别。雾蒙蒙的天像是要下雨潮湿的空气中似有水珠但又不像雨,春暖乍寒中略带一丝凉意却又不见风。这种天气让我想到刚刚画的素描,像是一位文人又不是文人,像是一个男人又不敢确定。有位学友说他画了个很似男人的女人,我们应声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做为中等专业学校的美术学子,我们所接受的美术课程明显没有按照高考内容来进行,因为我们这些人大部分毕业后要面临就业分配而不是为了再升学。如果有愿意选择再升学的只能靠自己去了解掌握,学校不负责安排高考培训。对于高考的内容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显然是没有多少准备的,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满怀抱负前来应试。那么,折下来的机率可想而知了。成绩出来后,没有悬念一个没过。这种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大家的心情就像北京此时的天气一样像雾像雨又像风。
    按照计划我又接着参加了其他几个学校的考试,与第一次的考试题目不同的是,在后来的考试中有我较擅长的题目,那就是素描写生和色彩写生。至于结果如何以前文中说到过,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走上高考升学这条路这里就不再多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回想高考时的情景至今还有些难忘,在一考定终生的大环境下有很多学友选择了再继续。那么,就有了后来的几位学友一直考到了国外为至。
    关于考试制度和艺术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在后来的几年中一直有些困惑。从现实来说,在我的周围包括和我一同赴考的学友中有几个平时是很优秀的,绘画水平绝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击溃的,有些人在平时绘画速度上表现的相对缓慢,这可能与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有的人却能够应付考试,在短时间内就能顺利完成考卷,但在后来看到的却是绘画水平表现不佳。这也就有了招生报考时试卷分数很高的一些人毕业创作却很一般的现实例子。在前些年的艺术考试中有很多这样的范例,有位画家据说考了八年才考中,难道真的是水平不够吗?还是制度太教条了不适合艺术本身呢?这又让我想起了报考清华时的一次经历,当时考试的理论题目是,一,请问“六法”是指哪六法?并一一列举阐述。二,如何理解齐白石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请就此阐述观点。诸如此类的理论题有十几道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专业考试则是,任画一幅作品题材不限。两个小时内完成以上考试内容,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也一样。至于考试的结果其实自己心里最有数,尽管成绩没有公布但心里明白,参照分数过关的话如果是在正式高考那么必定落榜无疑。
    在艺术高考制度的问题上已经有人提出过质疑了,对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也有人强烈澎击过,认为这种制度不适合用在美术学子们身上。中国的高考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做为两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我看来貌似没什么本质区别,虽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似,虽没有了八股取士但依然有科举制的影子存在。命题考试和一纸试卷很难完成对一个学子全面素质的考核,更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学子的真正学识,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是这种制度下催生出来的一个产物。正像儿时说到的“考啊考老师的法宝,分儿啊分儿学生的命根儿”。
    说到科举制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做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国家制度,科举制一直被历朝所沿用。从公元607年开始到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止,这种制度才算正式画上了句号。一说科举制人们不免就会想到范进、孔乙己或者曹雪芹,可能就会想到这种制度给学子们带来的种种悲欢。做为一种具有历史源缘的选拔体制,科举制本身或许没有什么过错,在历代的实际运行中都得到了认可,做为学而优则仕的选拔制度,科举制的存在为封建王朝的人才录用提供着合理合适的传输机制。科举制的价值核心就是最大能力的显示了公平,这一点算是毋庸置疑的。就连费正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有世界上最漫长最腐败的封建政权,却也产生了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科举制,与高考制度一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显示公平的一项制度。那么,尽管看似没有过错的封建科举制和现如今的高考制为何还会使一部分有才之士就此被踢出局呢?

责任编辑:董文新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