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耕

1973   生于河北
2012   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学位
现居北京,任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17   “夜语·雨言”王乐耕瓷画作品展,Art-more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   “雨若珠帘”王乐耕瓷画作品展,Art-more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1   王乐耕陶瓷艺术作品展,东西大学小乡美术馆,釜山,韩国

主要联展
2017   西安国际当代陶艺交流展,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2017   第六届中国·日本·韩国+美国3+1当代艺术展,横滨市民美术馆,横滨,日本
2016   第四届中日韩当代艺术展, Art-more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6   “炎”第二届《薪技艺》国际青年手工艺美术展,东京艺术大学,东京,日本
2015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8090水墨展,鸟巢文化中心,北京,中国
2015   第一届“薪技艺”国际青年艺术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北京,中国
2015   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4   201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艺特展,景德镇国际会展中心,景德镇,中国
2014   第二届茶文化国际交流展,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重庆,中国
2013   首届中日茶文化交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北京,中国
2013   ISCAEE国际陶瓷艺术教育交流研讨会陶瓷艺术展,安塔利亚大学,安塔利亚,土耳其
2012   韩中建交20周年纪念“传统与动向”国际陶瓷交流展,建国大学首尔校区艺术文化馆,首尔,韩国
2007   “Open the Door-570miles”中韩现代陶艺作家交流展,酒厂国际艺术园九立方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5   第三届世界陶瓷艺术展,利川国际陶艺中心,利川,韩国
2000   清华大学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当代城市生态下的文人意象重塑—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当代城市生态下的文人意象重塑——王乐耕瓷画《夜雨》赏析>>

王乐耕作为青年陶瓷艺术家,具有陶瓷艺术创作者和陶瓷艺术教育者双重身份,这促使他思考如何借助陶瓷艺术参与到当代文化发展进程中,进而延续和发展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这种反思和努力在他近两年创作的瓷画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瓷画艺术是一个既新又老的画种。说其新,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产生与西方文化的东渐有着密切的联系。说其老,是因为这种在瓷器上作画的形式,已在中国传承千年。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本来就是现代绘画参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样板,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现代性探索。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瓷器产业蓬勃发展,艺术瓷烧造也日趋多样化,而唯独瓷画因创作者人数较少、创作题材较为单一而日趋式微。乐耕显然想要以此为突破口,试图在延续瓷传统瓷画艺术的同时,又要在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上有所突破。

从乐耕近两年创作的瓷画作品来看,表现的内容多数是没有人物出现的风景,他似乎纯粹以自然雨景为表现对象,表现“无我之境”。其实不然,我从其创作的《雨窗》、《夜雨》系列作品中,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于都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生态恶化的隐忧,看到了其对古代鸡犬相闻桃源世界的追思,看到了其对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他尝试借助艺术来倡导人们向传统美学回归,或者具体的说,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者是“人老簪花不知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文人情怀回归。如果把这种文人情怀拆解开来,结合当代城市化背景,来观赏王乐耕的瓷画,可以看到三种意象,即孤独意象、文人意象和乡愁意象。

在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中,艺术家也被搅进了旋涡。艺术家比较敏感,就会把在浪潮旋涡里的感受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突然想起电视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主持人梁文道穿着黑色的披风戴着黑色的礼帽疾驰着穿梭在都市的夜色里。他想要借助夜色隐藏自己,却被灯红酒绿的霓虹所暴露。一个对自身所处时代有哲理性反思的人必然会成为时代的反叛者和反思者,因为反叛而曲高和寡,因为反思而变得深邃与孤独。就如梵高的《向日葵》,它开放的越是热烈,色彩越是炙热,背后的隐喻就越指向孤独。我们可以通过《夜雨》作品看到一种独立于尘嚣之外的孤独性存在感。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我却壁上观。恰如八大的水鸟,立于孤石之上,看着或冷峻、或繁杂的世界。所以看《夜雨》这似乎纷乱的笔触和散乱的风景,并不生烦躁之心,反而有种局外人的清静。这是其作品反映出的孤独意象。

乐耕这一系列作品同时具有文人绘画的审美特征。晶莹剔透的雨滴,就像是写意画的笔触,让风景蒙上了抒情的色彩。文人意象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维《辋川别业》中描述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的田园意象。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道出了都市文人的爱夫山水的隐情:“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先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在宋明两朝,科举制度让文人有了居于庙堂的机会,但又让文人失去了归隐田园的洒脱。所以都市的尘嚣缰锁造就了文人的情感纠结,激发了文人借助绘画表达对自然回归的愿望。这在乐耕以前创作的《雨窗》系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夜雨》系列作品中,也有对自然雨景的描写,但显然这些风景是对城市化反思的结果。《夜雨》描绘的是只有驻足的有心者才可以观望的风景。这些作品提示我们要尊重和找回自己的感觉,不要在城市化浪潮中迷失了本心。

瓷画《夜雨》呈现出来的另一重审美,是对当代社会形态下,对文化乡愁意象的追思与怀念。这种文化乡愁来自于人的心灵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漂泊感和不安定感。文化乡愁的内涵指向对个体情感的肯定和发扬。把瞬乎即逝的日常景象定格,然后让其成为永恒的记忆。就像是手机不经意拍到的寻常照片,几年之后翻出引发很多感想。傍晚之后下雨,或是被堵在路上,或是被困在家里,夜雨让一切都停滞。这时若静观《雨窗》那似乎定格的雨景,或许能发现一些不寻常味道。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认为,在分裂状态的世界里,人的内心深处仍然能够感觉到一个从未出现在现象中的原初存在,人可以通过“自我对话”的形式来对人生进行哲学性的思考,从这一点上来讲,“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情感化的自我和机械化的自我进行着搏斗和妥协,好的艺术可以引领内心脱离世俗的羁绊,回到最静谧安详的心灵故乡。

《夜雨》系列从视觉结构上看有三个视域层次。第一层是观者自己,一个完全没在画面中出现的观察者,这个观察者是画家,也是观者。可以说画面的所有都是画家和观者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第二层是雨水坠落的玻璃。这是作者重点描绘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雨滴的明暗光影以及滑下玻璃窗的清晰痕迹,这些或大或小、或密集或稀疏的雨滴,阻隔了观者的视线。这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柏拉图曾经借助镜子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者,艺术就像镜子一样把自然界照进了画面中。东方的文化也讲“映照”,但是却重视“心象”,重视情感的映射。所以第二层越是真实,玻璃窗外的世界就越虚幻。第三层是玻璃窗外的世界。那些因雨窗而模糊化的物象,其实是内在心象的外在投射而已。我们可以把这种创作理解为“意象重构”。每一个观者,都可以透过雨水坠落的玻璃,看到不一样的城市和不一样的自己。

崛起的城市压抑了人的本性,艺术却唤醒和释放了人的本性。王乐耕瓷画作品表现的城市,霓虹闪烁,人们借助夜雨掩盖了行装,豪车也被泥水笼罩失去光彩,一切视觉的印象都模糊起来。这种模糊让我们变得安静和放松,不再去执迷于生活中的羁绊,仅仅借助朦胧的笔触去想象这个似乎陌生了的世界。
                                           

赵盼超 艺术学博士
2017年5月于加州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