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文献》2016

时间:2021.03.25   来源:阿特


 

 


多元与共生——当代艺术文献的记录方式

 

如果说博伊斯使观念艺术进入了向当代艺术转变的逻辑情境中,将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身份推向大众,一种新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并蔓延开来,且这种文化不以少数人为独有,其价值标准也不再是精英化的。那么相应的,当下的艺术史研究也突破了精英化的局限,抛弃了过多的形式要求,并将观看方式和观看者所处的文化情境、心理动向和社会环境纳入进来,审美由单一走向多样。基于这种视角,当代艺术文献库的建立便体现出其必要性,两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实时记录下最新的艺术现象,共同呈现,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内容在为艺术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支撑的同时,也为观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艺术新面貌提供可能。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常强调历史感,与当下的时代保持距离,在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同样如此。八九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和随之而来的新艺术革命,艺术家们吸收着新的艺术观念,实践新的艺术探索。数十年之后,当我们回看这段历程,才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总结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传统与当代的抗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等问题。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随着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一方面,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实践直截了当地进入到艺术史的研究视野中;另一当面,艺术史直接地以当代艺术为对象,也为艺术创作本身带去了启发与反思,不少艺术家直接通过创作表达自身对于传统的思考、对社会文化的考察,甚至是对艺术体制的审视,理论被运用到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文献》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便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家作品的记录,还包含了特定历史阶段中艺术家对艺术自身多重问题的思考,并与历史的脉络贯穿起来,由此发现自身的标准,同时也建立起更多元、共生的观看和阅读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不论是对艺术创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2016年共甄选了本年度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最具潜力的197位参加艺术家:

 

艾安、白冰、包蕾、鲍贤杰、曹钝夫、陈芳桂、陈剑锋、陈蓓蓓/陈蕾蕾、陈灵刚、陈漫天、陈明华、陈宁、陈墙、陈庆庆、陈文令、陈曦、陈兴伟、陈燕侬、陈宇、陈张磊、程惠莉、程兆星、崔捷、崔齐、邓箭今、邸可新、丁春鸣、杜建奇、杜江岩、杜可西、杜峡、方力钧、冯开兰、冯可馨、傅文俊、高岑、高海戈、高辉、葛强、古光辉、谷文达、郭桢、郝俪、何继、何瑾、何黎霞、赫其偌、胡继灵、胡社光、胡向东、胡耀兮、黄达春、黄河、黄河清、黄璜、黄建成、黄一瀚、霍小波、姜耀南、蒋焕、金凡、康蕾、雷红、黎光波、李迪、李钢、李惠东、李继文、李津、李宽、李学斌、李跃义、李正天、梁珊、廖军伟、林阿难、林芮、淋子、刘冰、刘波、刘飞、刘明鉴、刘颀、刘庆和、刘伟、刘小东、刘星聚、刘亚明、刘洋、刘永刚、刘鋆、刘振、刘子建、卢虓、陆军、陆霄虹、陆逸、马杰、马永强、梅新武、孟禄丁、孟新宇、米小西、缪倩、欧阳光、区志航、潘微、庞茂琨、秦蓁、任海鹏、任前、邵飞、沈敬东、水印、宋冲、苏云龙、宿利群、孙珂、孙立军、孙连刚、孙志奎、谈文俊、谭皓月、谭钧、谭平、谭天圳、谭智勇、唐应山、万毅、汪德龙、王本奎、王非非、王辉、王括、王乐耕、王雷、王旻、王清州、王维、王晓燕、王燕桥、王易罡、王轶琼、王玉波、王云山、王中、吴浩、吴华、吴日哲、吴维佳、武玉宁、响丁当、谢丽芳、熊莉钧、秀夫、徐浡君、徐松波、徐学杰、徐长远、严智龙、杨洪顺、杨丽华、杨亿、杨于弘、喻红、袁洁、袁文彬、岳敏君、曾垂法、张大我、张渡、张宏、张鸿渊、张杰、张强、张涛、张卫、张文强、张乂宣、张肇达、赵斌、赵东来、赵海涛、赵梦歌、赵覃、钟飙、周杰、周克吾谷、周士钢、周岩、周一清、周英、周湧、周珍珍、朱建忠、祝延存、邹明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关注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网易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